京郊农村的白薯炕

生活在农村且五十岁以上的人,对白薯炕都不陌生。那时候土地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地里种什么农作物由队长决定,只有社员家里的自留地能自主安排。

在我的印象中,各家的自留地大都栽白薯,可能是它耐旱高产,管理简便的原因吧。各户都自己动手,搭炕育秧,一来可以满足自家需求,二来可以卖白薯秧挣点零花钱。
白薯炕有室外和屋内两种。生产队的白薯炕都建在室外,选个背风向阳处,挖槽支模板,夯土筑墙,四五个大白薯炕一字排开。白薯炕的基本构造及原理和农户家里的土炕一样,先用土坯砌炕洞、铺抹炕面,炕前端设有灶口,炕后端设有烟囱。炕面干后先铺一层混合粪土,然后将白薯吊子一根一根地埋在土中,顶端露出一小段,最后在薯吊上面覆盖一层细沙子。白薯吊上炕后,生产队长安排专人管理薯炕,每天都要烧火升温,用喷壶洒水保湿,晚上盖上草帘子为其保温。

俗话说:“白薯要长好,育苗必须早。清明不上炕,“五一”栽不上。”白薯吊子在炕上需要长一个月左右,才能达到宜栽标准。这里所说的白薯吊是专门用来培育薯秧的小白薯。每年麦收后,地里的白薯秧长得又长又多,密密实实,看不到地皮,百姓称之为“合严垅”。人们挑选那些粗壮的秧子,去掉嫩尖,剪成一段一段的(20公分左右),然后打垄、刨埯、浇水、垵秧、封埯,它的成活率非常高,到了秋后就会刨出很多细长的小白薯。当地人俗称“压吊子”。

到了该拔薯秧时,生产队长总会安排妇女劳力干这活儿。将一块又宽又长的木板,搭在南北二边的矮墙上,妇女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坐在木板上,俯下身子用灵巧的手快速地拔薯秧。她们边拔边数,够一百颗后,用稻草捆成小把,放在身旁。她们眼前是一片嫩绿的秧苗,犹如在绿色的草原上采摘那些奇花异草。可惜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留下这美妙的劳动场面。
我家的白薯炕在西屋炕头一侧,占整个土炕的三分之一,四周用砖垒成约40厘米高的矮墙,炕面上铺一层塑料薄膜,防止渗水。薄膜上铺上粪土,摆好薯吊,盖上沙子。薯炕上边搭几个木棍,然后将旧棉被盖严实。每天烧火做饭,保证温度,出芽后揭开棉被,喷水保湿,夜间再将棉被盖好。几天后钻出嫩芽,慢慢地长出嫩叶,等到薯秧达到一定高度后,才开始拔秧。

不管是生产队的白薯炕,还是社员自家的,拔完二、三茬秧后,也就完成了使命。生产队就要安排劳力毁掉白薯炕,将长过秧子的白薯吊拉走倒掉,社员们称为“扒炕”。
生产队“扒炕”那天,现场去了许多人。我和小伙伴挎着篮子也前去凑热闹,从那些又软又瘪的白薯吊中,找出一些出秧少,水分足,一掰冒白浆的白薯吊,带回家后洗干净,放入锅内焖熟。那热乎乎小薯吊吃在嘴里,又甜又香,比烤白薯的味道还好。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靠吃白薯度日的年代早已过去了,用来育秧的白薯炕也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一些对白薯有着特殊情结的人,独出心裁地在花盆、泡沫箱埋上小白薯,再用塑料薄膜封严,放在自家的阳台上。待到展叶爬蔓后,掐一把嫩尖儿、嫩叶儿,或凉拌或熬粥,吃个新鲜,秋后还能挖出些许白薯来,这也是一种收获和享受吧。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