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田与白薯炕

散文|科学种田与白薯炕

人类的历史,是吃的历史,茹毛饮血时代后,也是吃粮的历史。粮食平日是财富,战时是军需。粮足天下安,粮荒天下乱。

过去穷粮时代,粮食当然重要。国家也就有了”以粮为纲”的口号。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是上至京都高层下至村民百姓都关心的事情。

中央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释义为:水(水利)、肥(肥料)、土(深耕、改良土壤)、种(改良种子)、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改良工具)。具体地归纳了农业生产与措施,写进了中央的红头文件,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都是围绕此展开的。

家乡的耕地,属肥沃的潮土、草甸褐土,属县主要粮棉产区,也是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七十年代始)、白薯,兼有少量高粱、谷子、豆子还有棉花等。

要多打粮食,增加地力应多实肥,俗语称“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种 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农家肥有养猪积肥与骡、马、驴、牛、羊、鸡、鸭等粪便和人粪尿与打扫庭院的脏土;其次是在雨季割垫脚(青草、荆条)沤肥等。六十年代县里有了化肥厂,种地开始施碳酸氢铵氮肥。队里的马车起早去城东王市庄拉化肥,往返百里路程,装车排号久了,要到半夜才回到村上,社员们小心的把一袋袋化肥卸车搬进库房,面带虔诚。七十年代,县里及公社建了磷肥厂,土地缺磷得以解决。八十年代,开始有复合肥进口,有美国、突尼斯、以色列、罗马正亚、菲律宾等国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叶肥一号、叶肥二号等肥料。村人用上外国肥感觉很新鲜–体量小、 重量轻、施量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主席的话深入人心。社员们攥成拳头,齐心协力搞水利,利用冬闲季节打井修渠,冰天雪地里,嘴里冒着白气,奋战在田野中。到七十年代后期。全村两千多亩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几十眼机井遍布四野,水渠–主渠、 毛渠纵横交织。小麦冬灌春灌时节,田野中,处处水泵旋转,水花飞溅,社员们挥动铁铣开渠堵口,他们忙碌的身影映在饱满的混滉前行的渠水中,闲静、空旷的大地,上留下了人水交融的劳动画面,似白描似剪影….

一九七二年天大旱,玉米长了半人多高,还没下透雨,蔫蔫地耷拉下叶子,早晨禾苗上不见一滴露水。全村人都动员起来,可谓群情饱满,斗志昂扬。所有机井全开,有用电机、有用柴油机当动力的,昼夜不停,水位浅的井被抽干,只有停下,等井水蓄积后再抽,青壮年挑着水桶,老少年端着脸盆、提着水罐从河塘往地运水浇灌。从早到晚,连续数日,那阵势形同救火,直到天云密布,下了场透雨,才彻底解除了旱情。

通过社员们的艰辛努力,终于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小程度。人们把旱灾称旱魔,旱魔发威,万物枯萎,大地没了一点生机,老人们讲,老社会遇上大旱之年,会造成赤地百里,颗粒无收,人吃树皮草根,有人吃人惨事发生,饿殍遍野。

粘虫,是玉米的天敌,尤其是二代粘虫危害极大。小麦刚拨了,玉米苗上的粘虫便多起来,像一夜之间的事情,密麻麻爬满尖叶咬吃,夜里会有一阵阵的吞噬声,几天里吃光所有叶片。必须及时喷药灭虫,而不能等到虫情严重,否则,会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六十年代末的一年,发生虫灾,那时只有“六六粉”农药,人抱看笨重的手摇机子往玉米苗上喷洒,过处,乌烟障气,且只能夜间上露水时才能为之,否则药粉会从禾叶上脱落地下。于是,人们又发明了“颗粒剂”,就是把药粉与细小颗粒物搅拌在一起,洒进玉米苗芯,以达治虫效果。学校领了任务–砸颗粒,把砖头或煤焦子砸成粒状,大小如高粱米粒,是要用筛子筛的,不行,大了也不行。我们小学生人人拿把锤子,在石板上一锤一锤地凿,筛好后,一升两升地端给老师集中起来,交到生产队技术员手上。技术员拌好药后,又到田里教我们怎么用,于是,学生们便左手端着大碗或升(铁的或木制)里面是
“颗粒剂”,右手抓一把,往每棵苗芯洒几粒….

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生产者和科研者)不断总结各种经验,探索着如何多打粮食,提高产量的方法与途经。玉米由春种秋收,到也可夏种秋收,由单一种植,到也可与小麦两茬种植亦可间作套种,产量大幅提高甚至成倍增长;为防治病虫害,提高发芽率,开始了药剂拌种和浸种;玉米高梁谷子等有了杂交种子,穗大子、粒重了,产量高了;棉花等生产开始了“营养钵”技….

传统的农业技术大都成了过去,成了历史,存留的已属凤毛麟角,而白薯育秧法则是其中之一。白薯育秧俗称“白薯炕”育秧法。又分“热炕”和“冷炕”育秧法。

“热炕”育秧。在村头河坎上,搭好类似农家土炕般的白薯炕,土坎上掘个洞当灶门,里边是火道,直通炕另一头的泥瓦落成的烟囱。早春,将头年秋后放在土井里的白薯(种子)取出来,摆放在炕床上,用湿湿的细土或细沙覆盖好,土炕四周筑起二尺高的土墙,墙之间横放着细木头或竹杆,上面用草帘等苫好,再用多根麻绳敷实,绳子两端系在土墙的木橛.上,防止春风吹起。完了,开始点火,烧木枝或煤加温。烧白薯炕是技术活,需有经验的社员把持,少了,温度低,种薯发芽慢,多了,温度高,会灼伤了种薯不在发芽。

十几天后,种薯开始发芽,先鹅黄,后嫩绿,接下来要开始“练秧”–中午阳光好时揭开些许苫盖物,让阳光空气直进棚内,以锻炼薯秧茁壮成长。随着秧苗成长,苫盖物越揭越少,直到长成能栽的白薯秧。

”热炕”育秧,技术性强,全靠经验所为,操持者是受人尊敬的“能人”。

“冷炕”育秧就相对简单子,炕没有火道,不用烧火加温,其它与“热炕”一样。与“热炕”相比,出秧要慢的多。

“白薯炕”育秧法现在仍然延续,只是因白薯栽得少而炕也少了小了很多。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