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目的要求

中药来源于大自然,有野生的,也有人工种植、养殖的。这些可入药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在采集收集时,虽经过产地加工,成为药材,但它们或质地坚硬、个体粗大,或含有泥沙杂质,或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一般不可直接用于临床,都要经过专门的炮制加工,使之成为饮片以后才能应用。中药成分复杂,疗效多样,因此中药炮制的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往往由于炮制方法不同,-种药物的不同制品疗效也不相同。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的药物 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通过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医家对有毒中药的炮制都很重视,品种也比较集中,如乌头、附子、半夏、南星、甘遂、大戟等。如对草乌的炮制,各代都有许多解毒的方法,或浸渍,或漂洗,或清蒸,或单煮,或加用辅料共同蒸、煮,以降低毒性。现代研究表明,乌头中的乌头类生物碱及其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强心、解热、镇痛、镇静等作用,炮制后可保证其临床疗效,而毒性则明显降低。附子只有经炮制后人药,其回阳救逆疗效才得以充分体现。又如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等一类含有 毒性蛋白质的中药,经过加热炮制后,其中所含毒性蛋白因受热变性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汉代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明确指出:麻黄“生则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 和“出行不止”的副作用,用时“先煮数沸”,便可除去其副作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干海要炒熟,不尔损人伤胃”,说明干漆要通过炒或煅等制法除去其副作用。鹅不食草生用对胃有刺激作用,若炒制或蜜制,则其副作用就可减小。又如临床上遇到失眠、心神不安,而又大便稀溏的病人,需用柏子仁宁心安神,但生柏子仁有滑肠通便的副作用,服后易使病人发生腹泻,如将柏子仁压去油脂制成柏子仁霜再用就可消除其副作用。

其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药物各 具其固有的特性。中药多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性味偏盛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往往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显,过酸损齿,过苦伤胃,过咸生痰。药物通过炮制,可以改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以达到改变药物作用的目的。如生甘草,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清肺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疮痈肿毒,如《伤寒论》中的“ 甘草汤”、“桔梗汤”所用为生甘草,用其泻火解毒之功,炙甘草则性味甘温,善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常人温补剂中使用,如“四君子汤”、“炙甘草汤”中的炙甘草,取其甘温益气之功,以达补脾益气之功效。由此可见,甘草经炮制后,其药性由凉转温,功能由清泄转为温补,改变了原有的药性。又如生地黄,性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斑疹、热病口渴等症。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其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虛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缓和药性是指缓和某些药物的刚烈之性。因为用药过于猛烈,易伤病家元气,带来不良影响,炮制则可以制约药物偏性。唐代孙思邈在对孕妇使用桂枝时,为了防止“胎动”,特要求用“熬”法炮制后入药。

明代罗周彦也曾提及枳壳“消食去积滞有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又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经蜜炙炮制后,其具辛散解表的挥发油减少,辛散作用缓和。炼蜜可润燥,能与麻黄起协同作用,故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后人常用炒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并总结出“ 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规律。

其三,增强药物疗效中药基本上是以饮片人药,药物活性成分能否较好地从药材组织细胞内溶解释放出来,将直接关系到药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问题。许多中药经炮制成饮片以后其药效成分溶出率往往高于生药,这与药材受到各种形式(如蒸、炒、煮、煅等)的热处理有关。如生黄连经炮制后,其所含小檗碱在水中的溶出率明显提高。药材经过炮制条件下的热处理后,其细胞组织发生了物理、化学变化,药效成分易于析出。对汤剂来说,可加速药效成分在体内的释放,有利于胃与小肠的吸收,增强药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古人认为:“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药方得味出。”这是因为多数种子外有硬壳,其药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经“火法”炒制后种皮爆裂,便于成分煎出。这就是后人“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如龟板,生品的热水浸出物仅2.27%,经砂烫醋淬炮制后的制龟板其有效成分含量为13.98%,其溶出率增大6倍多。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炼蜜炙制后,增强了润肺止咳的作用,这是因为炼蜜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之功,作为辅料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从而增强了疗效。现代实验证明,胆汁制南星能增强镇痉作用,甘草制黄连可使黄连的抑菌效力提高5~6倍,可见炮制对增强药物疗效之作用。

其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中医 对药物作用的趋向是以升、降、浮、沉来表示的。中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例如,大黄苦寒,为纯阴之品。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元代李杲认为,大黄治下焦疾病,“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若用生品,则遗至高之邪热,病愈后,或目赤、喉痹,头肿,膈上热痰”。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生品多用干下焦湿热:酒制可略减其苦寒之性,并借助酉的引导作用,以清上焦之热。上清丸中的黄柏即用酒制,可转降为升。莱菔子辛甘平,偏温,作用升浮,但为种子,质量沉降。古人认为,该药能升能降。生菜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时珍日:莱菔子“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 皆是利气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在离体家兔肠管试验中,莱菔子的炒制品对肾上腺素作用强于生品。可见,临床应用其炒制品来做消导药是有-定道理的。

其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一部位的作用中医对药物作用部位常以经络脏腑来表示。所谓某药归某经,即表示该药对某些脏腑和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如杏仁可以止咳平喘,故人肺经;可润肠通便,故入大肠经。临床上有时嫌-药入多经会使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调整,可使作用专-。 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方面的疾病;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经,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

其六,便于调剂和制剂中药材中植物类的根、 茎藤、木、花、果、叶、草,经水制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药方。质地坚硬的矿物类、壳类及动物甲壳类药材,很难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其药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火制、水火共制,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如砂烫醋淬穿山甲、龟甲、 鳖甲,砂烫马钱子,蛤粉烫阿胶珠,油炸豹骨,火煅代赭石、寒水石,火煅醋淬绛矾等。实际上药材从质坚变为酥脆的同时,也达到了增加其药效成分的溶出、有利干人体吸收等目的。所以说药材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制成饮片后便于调剂和制剂。

其七,确保药物洁净,利于贮藏保管中药在采收、 仓贮、运输过程中常混有泥沙杂质,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因此,必须经过严格的分离和洗刷,使其达到所规定的洁净度,以保证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例如根类药物的芦头(根上部之根茎部分)、皮类药材的粗皮(栓皮)、昆虫类药物的头足翅等常应除净。有的虽是一种植物,但由于部位不同,其药效作用亦不同。如麻黄,其茎能发汗,其根能止汗,故须分开。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可以进一步干燥, 有利于贮藏保管,还可杀死虫卵(蒸桑螵蛸);有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等,经过加热处理,能促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从而避免苷类成分在贮藏过程中被酶解而使疗效降低。

其八,有利于服用中药中的某些动物类药材(如紫河车、乌贼骨)、树脂类药材(如乳香、没药),或其它有特殊不快气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服后有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为了便于服用,常用酒制、蜜制、水漂、麸炒、炒黄等方法炮制,能起到抑臭矫味的效果,有利于病家服用。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