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老城周围村庄的熬硝业

旧时老城周围村庄的熬硝业
上世纪中期之前的几十年时间,也许可以追溯到更久,冀县老城三关四铺一带盛行熬硝,硝土经过一系列加工,就能分离出可以制火药或熟皮子的硝、可以食用和腌菜的小盐以及能点豆腐又可以作肥料的卤水。当时多熬的是火硝及盐,火硝可以配制火药的硝。虽然手工熬硝的方法很落后,但是聪明勤劳的人想出了很多办法,熬出来的硝质量上乘,很受市场欢迎,这也是当时农民维持生活的一条门路:

刮硝土
刮硝土是熬硝的第一道工序:老房子、厕所等地方的墙根土砖上,因年深月久加_上地面长期潮湿,会生成一种似盐非盐的白色晶体,把它刮下来就是硝土。工具是一根七、八寸长的小圆木棍,头上开一道豁口,安上一个高约两寸左右,宽约5寸的铁片,俗称“刮子”。

每天早晨,大微亮时,刮硝的人就纷纷走出家门,背着一个筐头:拿着一个簸箕,推着土车找好地方就开始干活了,一只于拿着刮子在上面快速地刮硝土,下面接着簸箕,满了就倒在用布封好的筐头里。一般每个早晨都能刮满一筐头,硝土背回家之后要掺进一些草木灰,否则硝会蒸发掉。那时部分人就是刮硝熬硝的好把式,只要用手沾一点硝上,放到舌头上咂摸咂摸,就知道出硝多还是出盐多。

淋硝水
淋硝水是熬硝的第二道一序:要在地上挖一个淋硝池,池子的人小不固定,一家一户可以根据硝士的多少、劳动力的强弱决定池子的大小,池子一般来说有半米多深,四壁或用砖砌或用布瓦镶起来,池子的底部用麦秸泥砸实,也有的用胶泥抹好,就是为了不漏水,底面靠上些担上一层木棍,木棍上铺高粱秸秆打成的小秸,上面再铺竹席。

池子的外面端挖个坑,理上一个小瓮,或者别的器皿,池子的底部打一个小孔,安上一个滴水瓦与瓮相通。一切准备好之后,在池子里倒入掺进草木灰的硝士,用棍子砸实或者用脚踩实。上面倒满水,水会慢慢经过硝士一点点淋到池子下面,把硝士里面的硝挂出来,再经过滴水瓦,缓缓地淋到池子外面的小瓮里,呈现深红色,这就是硝水。

淋硝池里不能断水,硝水满了要舀到另外的容器里。怎样才能知道硝土里面的硝全都淋出来了呢?长期的劳动实践,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是拿一枚新鲜的鸡蛋,放在硝水里,如果含硝的成分多,鸡蛋露出水面的部分就多,反之,鸡蛋露出水面的部分就少,如果鸡蛋往下沉,那就说明可以停止淋硝了。淋完硝的泥要清理出来,等填入新的硝土时,含硝成分不多的水要再次倒入池子里,接着淋,称之为“二沥儿”。

淋硝水不是非用池子,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找一个大瓮,在里面铺上篦子,垫上竹席,上面再放硝土,底部一侧打一个小孔,用大麻杆当水管把过滤的硝水引出来。也有用破锅的,就是把大锅用几根木棍架起来,下面接上器皿。其他工序跟大瓮相同,里面也要铺上篦子、席子等物。

熬硝

硝水淋好了,第三道工序就是熬硝。把深红色的硝水倒进锅里,大火烧开后,改成小火慢慢熬,否则会溢出来,怎么算熬好了呢?一把铁铲在锅里蘸一下,如果有比较浓的液体挂在上面,就说明火候差不多了,行话叫“挂铲儿”了。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拿一片秫秸皮儿,把锅里的液体滴在上面,如果晾凉之后成固态形状,就可以停火了。这时候锅底也熬出了白色的盐,把上面的硝水舀到陶盆里,隔夜再看,盆底、盆边就挂满了白色的晶体,因上面沾着卤水,纯度低些,故称“芒硝”。中间黑红色的水倒出来保存,这是“卤水”,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说的就是这个卤水。除了用来点豆腐之外,还会有不少人上门来买,有专门收购卤水,当肥料用。就是在浇地时,在畦口上倒上少量卤水,随水渗进地里,增进地力非常有效。

芒硝还要进一步加工:用布兜着芒硝,拿凉水反复冲洗之后,沥去水分,最后把硝包好放到一个盛满草木灰的小池子里,让草木灰彻底吸干里面的水分。然后上锅添水再熬,并加入少量的水胶,等到挂铲儿了,停火,将液体淘到底小口大的钢瓦盆里,晾凉之后,扣出来,成为一个品莹透亮的硝坨,这就是成硝了。

当时人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在把硝水淘到缸瓦盆里时,用嘴噙一口凉水,“噗”地一下子喷到_上而,然后赶紧盖严,这样处理过的硝,等冷却之后呈现喷射状类似冰凌的花纹,好看也好卖。别的村子熬的硝都是直接晾凉扣出来,叫凉硝。

家里熬硝,经常有做鞭炮的人上门来收,都是懂行的人,硝成色好坏,一看便知,他们很愿意跟熬硝熬的好的人家做生意,每逢过年,都送一些鞭炮、狄狄筋(音)之类的。

那时候小孩子们玩都跟硝有关系。刮了碱砖上的白色晶体,再掺上一些木炭末,用旧书纸卷成麦秆粗细的纸捻,制成简单的“狄狄筋儿”,晚上,用香火点燃,就会冒出金灿灿的小火星,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使得他们小小的心中充满了快乐。

熬出来的盐里面含硝,也要进行再加工,隔着布反复冲洗,沥干水分,最后放到盛有草木灰的小池子里吸干水分,就可以食用或出售了。就有专门卖盐和硝的市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曾经盛极一时的熬硝业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冀县老城三关四铺一带盛行熬硝

熬硝是在隆冬的时节进行的。第一个步骤是扫硝土。那时的农村多的是土院墙,一些老墙尤其是厕所的土墙向阳的一面,墙根处会剥落下一层层的碱土,这些碱土里就含有大量的盐分和硝。一辆手推车,一张簸箕,一把竹刷子,就是全部的工具了。

每日的凌晨时分,推上小车子,带上簸箕竹刷子,就在村街上从这头儿到那头儿地刷碱土。选准了一块获利丰厚的土墙,两膝把簸箕夹住顶着墙根,就用竹刷子狠劲的刷起来,碱土就顺势落进簸箕里,满了就朝小车上倒掉,以车满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刷墙的沙沙声,当时正值人们酐睡,村街上绝无人声,鸡不叫狗不咬,连猪也是不响。在那种寂静里,竹刷的声音,就是最好的乐曲了。就是在这种刷刷声中,心里充满了发财的梦想。

第二个程序就是把碱土放进用泥巴培起的一个池子里,注上水,让溶解了盐和硝的水,淋下来,接进一个小瓷缸里。小缸里接满了,注进大瓷缸,大瓷缸注满了,就要开始第三个程序了。院子的墙角里,盘起一个大灶台,架起一口大铁锅。大铁锅里倒满盐硝水,铁锅下就点起煤火烧熬。当天夜里,我熬硝的灶火,能把院里院外照亮,我想也会照亮左邻右舍的梦境。蒸汽伴着灶火升腾,铁锅里的水位在慢慢下降,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把汤勺放到锅底,稍等片刻,起勺,就会捞出满满的一勺子盐来,再捞,直到捞不出盐时为止。这时就把捞出的盐盛在一个容器里,以备晾干卖钱。同时也可熄火了。把锅里的硝水,倒进一个口大底小的瓷盆里,放在屋里墙角,要它慢慢地沉淀,大约等一天的功夫,就可把硝上边的卤水,倒在另一个容器里。地上铺一快布,把沉硝的盆子朝布上一扣,结成块的硝坨子,就躺在了布片上。

最后一个程序就是收获了:盐可以卖给百姓吃用(那时也不知道什么加碘不加碘),卤水可以卖给豆腐匠点豆腐,还可以倒进自留田里追肥,硝只能送到供销社收购站卖钱。熬硝的经历,使我弄懂了一本万利的含意。

写下这些文字,并没有让这种土办法传下去的想法,只是说为了生存,人可以想出各种办法挣口饭吃的,即使再苦再累的营生,留存在你记忆中时,也会变成宝贵的精神财政富。

1.硝土选择:硝土多存在于厕所、猪牛栏屋、住房、庭院的老墙角,及不易被水冲洗的地方,上中是否含硝,可用下述方法鉴别。

(1)观察和尝味:有硝土的大多落土面子,颗粒呈蚂蚁粪状,有苦、辣、盐味,特别发辣的是好硝士。
(2)燃烧法:把硝土放在的红的木炭上能爆火的是好硝土。
(3)草木灰:熬硝所用的草木灰,以桐子壳、荞麦秆含钾量为高。
2.原料的配比和装放:将硝土、草木灰分别碾碎过筛,硝土、草木灰按3:1的体积(重量比约7:1)混合装入浸滤器中。
3.淋水浸提:第一次先用热水(75°C左右)加入浸滤器中浸提,以后采用冷水淋洗,在出水口接受滤液,最初流出的滤液可能是混浊的,可倒入浸滤器中重过滤。开始流出的滤液浓度较大,呈红棕色,随后浓度逐渐减小,颜色随着变淡。滤液应按浓度大小分别盛放。当收集满三缸滤液后,不再加水淋洗,取出滤渣,重装新料进行淋洗。这次淋洗,先用所得第一缸硝水加热作淋洗剂,然后依次用第二、三缸硝水洗,最后用清水补充淋洗,真至重新获得三缸滤液为止。以后都按此法操作,当硝水浓度达到15波美度时,使可进行熬硝。
4.熬硝:将浓硝水移入大锅中加热蒸发,待硝水蒸至在锅铲上成油丝挂排,或滴几点在灶上能很快凝结成团状时(大约已熬去液体的三分之二,此时浓缩硝液的比重约为40一~50波美度),即停止加热、趁热通过粗布过滤(滤渣装入浸滤器参与重新淋洗)。待滤液冷却至35C左右,再用细布过滤(布上晶体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钾,还含有少量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可进一步分离制取各种副产品)。滤液继续冷却,沿盆底盆壁陆续有白色结晶析出,这就是硝酸钾(即火硝,含少量杂质),未结晶的母液继续浓缩,按上述方法进行过滤、冷却,又可获得硝酸钾晶体。如此反复三次后,不再析出硝酸钾结晶时,最后的残液(主要含氯化物和硝酸盐)可作为肥料使用。
5.提纯(重结晶法):将粗制硝酸钾放人锅内,加水溶解,加热至沸,过滤。再将滤液倒人锅中熬煮至沸,加入皮胶水,不断搅动,捞出浮起的黑色泡沫,待泡沫减少,至硝水挂丝,溶液呈白亮色时,即将硝水倒入盆或缸内,盖好,冷却结晶,即得较纯的硝酸钾。
注意:加皮胶水的作用是吸去杂质、灰尘。用量为:每20公斤粗硝加100克皮胶。用法是:皮胶先用适量水溶解后再加入。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