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植物的分布和温度的高低有着极大的关系。大家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力,一年到头气温很高,不分春夏秋冬四季。由赤道向北或向南每前进一纬度,温度大致就要下降1°C,到了南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那里终年积雪,是个冰雪的世界。登高山时有着类似现象,由平地每登高150~200米,温度也要下降1°C左右,山越高,温度越低,不难发现,植物随着山势高低,分布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变化。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那里是个天然的冷库,和地球的两极差不多,也是常年积雪,寒风凛测,同时岩石风化很差,难得有土壤。尽管环境这么恶劣,但是,还有数种植物顽强地生长在那里,真可谓艰苦点绝了。
这里,介绍两种高山耐寒植物。
绿色共生体–地衣
在那高寒的山地,到处是冰刀雪剑,但是,还可以找到一些植物的踪迹。有一类合作的开拓者,就安家在这里。它生于裸露的岩石上;给石头穿上了一件带斑纹的“绿色外衣”。它的名字叫地衣。
地衣是几种植物的共生体,是合伙“经营”的,因为条件越是艰苦,越需要合作。它们是由一些低等的藻类和菌类组成的共生体,相互依存,相依为命。地衣植物体主要由于囊菌组成,有些单细胞的藻类和丝状的绿藻及蓝藻也掺合其间。有的植物学家还发现有固氮细菌也来入伙。
它们要在这天然的冷库里活下去,起码要过缺水分、少养料和严寒这三大关,不然是活不下去的。它们只好“同舟共济”,各显其能了。
菌类可以用体表直接在潮湿的空气中取得一些水分,供应给藻类,也解决它本身对水分的需要,不致被干死。为啥菌类要从潮湿的空气中取得水分呢?那是因为固体的冰雪它吸收不了,况且岩石上往往很干燥。有了水分便过了一关。菌类还可以从大气的灰尘中和岩石缝中吸取无机盐类,固氮菌还巧妙地从空气中摄取氮素。藻类利用菌类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食物”(有机物质),供给大伙分享,这是第二关。因为它们制造养料的能力很弱,所以生长很缓慢。
由于它们体内水分很少,细胞中的原生质也特别浓稠,这就提高了御寒能力,这是第三关。地衣有惊人的耐寒能力,在零下75°C还能活下去。
地衣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分泌一种地衣酸在岩石上,可以侵蚀岩石,逐渐使岩石分化为粗糙的土壤。它们世世代代“挖山不止”,造成许多原始土壤,在山区可以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开辟道路,所以把地衣誉为“开路先锋”地衣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400属,15500种,在高山、低山区、平地都有分布。生长在平地或热带的种类就没有耐寒的本领了。
从外形上地衣一般可分为三种: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
地衣还有不少用途,可以提取香料、染料、石蕊试剂和抗菌素等。
冻不死的雪莲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巍峨的天山,高耸入云,群峰戴雪,逶迤千里。还有那“莽昆仑”和青藏高原上的冰峰雪岭,到处都是堆雪如银的世界。就在那冰封雪裹、狂风呼啸、周天寒彻的雪线下,却生长着一类耐寒的“勇士”植物–雪莲。
雪莲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有粗壮柔韧的根,伸向干瘠缺土的碎石缝里,身高40~80厘米。长出象芭蕉样的叶堊厝矬闔歧喩黍锊罚鏹智浙它示比芭蕉叫小鉅菊琇驏蠖多了,整棵植物象麥龛酲景拤鎌栈洋白菜,灰绿色的叶子上常捧着晶莹闪烁的雪团。
雪莲在天山是8月间开花,9~10月最盛。花雪白,大瓣层垒,和莲花相似,但中间不生莲房,却生着细丝般的鲜紫色的花蕊,映着雪景真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仅如此,它还散发出一种菊花般的清香,更加引人。
雪莲迎风斗雪而不衰,在这样酷寒的冰天雪地里,它是怎样活下来的?这里自有它的奥妙。它的茎叶七生长着厚厚的白色绵绒毛,好象穿了“毛衣”,既能抵御寒冷,又能防止散失水分,还能反射高山上强烈的辐射光,免受伤害。由于绒毛反光,远远看去雪莲象一只只自色的“雪兔”。
“雪莲自择风霜国”。世世代代以来,它们已经习惯于雪山上的生活,具备了耐寒的本领,成为它的本性。有些好心肠的旅行家为了怜悯它的苦寒,把它带下雪山,植于温室暖房,雪莲反而没有这个福分,温暖舒适的生活倒使它“一命呜呼”了。甘受严寒与风霜,不贪温暖与享乐,这是雪莲的可贵秉性。
雪莲属于菊科,也是一种药材,可以除寒痰、壮阳补血,用于妇女调经。民间还用它来泡酒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代茶饮,还可以减轻高山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