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历史概况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药药性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对天然的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制作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是祖国医药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和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在临床上赖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的物质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材须经过一定的特殊加工、炮制,制成中药饮片,并以此供临床配方和药厂制剂。中药材经炮制后,其疗效得以充分发挥。

“炮制”在古代一直是中药制造的总称,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采集加工、饮片炮炙和丸散制作。随着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药炮制主要集中在中药饮片的炮、炙、蒸、煅等传统工艺的制作,医生与病家协定处方的配制,以及小批量丸、散、膏、丹的泛制或熬炼上。

炮制古称“炮炙”,亦有称“治削”、“修事”、“修制”、“修治”的。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的“卷第七”中首列“方药炮制”作一章节,又在“证治总例”中用了“炮炙”、“治削”等词。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将“炮炙”一词嵌入书名之中,而该书的正文中则多用“修事”作为炮制的篇头语;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修制合度”的提法,《本草衍义》的“乌头”项下亦有“炮制”二字,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药物正文中设了“修治”专项,在“凡例”中特地注明“修治,谨炮炙也”清代张仲岩的炮制专著书之《修事指南》,陈复正的《幼幼集成》中有“依方炮制”、“依法炮制”,1963年(北京)中医研究院等单位出版的炮制专著取名为《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后来再版时更名为《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从历史文献来看,虽然炮制名称不同,但在这些名称下所记载的内容却都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炙”和“炮制”二词。为了保持“炮炙”的原意,而又能较广泛地包括药物加工技术,现代多采用“炮制”一词。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