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硝二磺三木炭”:忆儿时擀炮仗

2021-09-11 10:54 https://www.sohu.com/a/489207422_200419

“一硝二磺三木炭”:忆儿时擀炮仗

作者 | 东篱老夫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在我国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像爆竹一样,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延续至今,并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或动迁破土,或开工开业,或婚丧嫁娶,或过年过节,与生活大事密不可分,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从燃烧竹竿驱鬼辟邪,到融入四大发明的黑火药,而黑火药又是源自炼丹术,这其中涵盖了多少古老的历史,又赋予了多少现代人的故事。

爆竹走进现代生活,统称鞭炮,而早年在我老家,对鞭和炮却有着明确的区分。现在常见的那种编在一起成串燃放的,我们叫作鞭。而炮,则专指另外一种,个头大,引信短,只用于单个燃放。老家方言叫作“爆仗”,即炮仗。炮仗与鞭的不同,不仅体现于外观,还在于火药配置和燃放效果的不同,也不用于现在有些地方的雷子,仅仅个头大、声音响。它里面上三分之一装的是烟花药,下三分之二是黑炸药,在点燃后,先冒一阵烟花,然后再炸响。这种炮仗,或许是我老家的一个特色。我小时候,能够燃放的鞭炮类,主要是:鞭、炮仗、二踢脚(老家叫两响,三种鞭炮示意如图2),还有一种外观与炮仗相同,里面只装了焰花药不炸响的,我们叫作“花”。老家把制作炮仗,叫作擀制炮仗,简称擀炮仗。

做炮仗擀炮仗,首先要用的基本材料是火药,也就是传统的黑火药。八十年代之前,黑火药在鞭炮制作行业广泛应用,之后才逐渐被现代成分配方的火药所取代,包括烟花也是如此。对黑火药的了解,来自我对枪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枪,是那种最原始的土猎枪或叫鸟枪,长筒,装枪药和散弹铁沙子,用于打野兔或打鸟。这种枪以前在农村普遍使用,九十年代之后这类枪才被收缴,禁止私人非法持有。

当时,我村有几个成年人玩鸟枪,每年会凑春节前制造枪药。之所以凑春节前,一是那段时间是制作鞭炮的高峰期,做枪药的各种原料比较好弄;二是制作枪药需要木炭,烧木炭要找空旷平整的场地,家里的院子不够大,一般是在我们小学校的院子里,凑学校放寒假之后,生产队的场院虽然也符合这个条件,但由于堆了很多庄稼秸秆,容易引起火灾;三是凑着做枪药可以顺便给家里的孩子做些烟花,当然忙年之前也是农村最清闲的阶段。那时,听说谁要做枪药烧木炭,肯定会引来村上孩子的围观,孩子的天性好奇,也喜欢玩火观火。烧木炭都是选在晚间,吃过晚饭之后,烧木炭的大人们将一些锯好劈好的干柳木块和一口大铁锅,运往小学校,放在校园的中间地带,然后点燃柳木,就像点燃篝火,待木头烧到通体发红,立刻扣上那口大锅,将锅沿四周埋上沙子,确保密封不透气,闷一两个小时,翻开大锅,木炭就成了。这个过程,火候时间掌握和封闭时间长短,取决于木块的大小。

制作黑火药的材料和配比,就是我们通常听说的“一硝二磺三木炭”。这里说的硝,化学成分是硝酸钾,小时候我见过最原始的获取方法,就是用含碱量比较高的土加水熬制提取,或直接去厕所墙角取那些泛碱的白粉末,后来是直接买硝石;磺,就是硫磺。道听途说这个配方的大多数人,以为用一份硝、二份硫磺、三份木炭就可配出黑火药,但并非如此。正确的配比是,按照十六两为一斤计量单位的老称,配一斤硝、二两硫磺、三两木炭。那么做枪药为什么用柳木碳,因为柳木碳做出的火药,引燃裂变产生的是竖向作用力,才能用推力发射枪管中的散弹。二踢脚首先引燃的那部分也是这种药,才能将其推上天。而炸裂型的爆竹,用的黑火药则用苘麻杆做木炭,这种木炭产生的是撕裂的横向作用力,才能炸开。筒状向上喷冒的烟花用药,是在枪药基础上减少硫磺比例,按照燃烧时所呈现的不同颜色,加入不同种类的金属粉末,如加铁末燃出的烟花为橘黄色,加铝末为青白色,加青铜末为绿色,加紫铜末为红色。这都是那时我所了解到的,各种火药的传统做法与应用。

炮仗的擀制过程,我在上初中以后才接触到。与我村仅有半里之遥的前村叶璩,是一个“炮仗专业村”,以家家户户制作炮仗而闻名。在老家对鞭炮的概念划分里,叶璩不做鞭,也不做两响(二踢脚)和烟花,只做炮仗。我初一同桌同学叶建民,他便来自该村。叶建民有个爱好,喜欢养鸟训鸟。他不仅能把鸟训得在他手掌、胳膊间,跳来飞去而不飞走,且让鸟身怀绝技。他时常带着鸟来上学,并在校园里向我们展示他的训鸟成果。他左手托着那只小鸟,右手指缝里夹着一根飞针,胳膊一扬,飞针从他的手中飞出,插在四五米外的一棵大杨树上,然后对小鸟喊一声:去!小鸟听到指令,便从他手中起飞,向大树飞去,用嘴将针拔出、叼回,交给他,他便从口袋里掏出食物给鸟奖励。他养的那只鸟,不是什么贵重品种,就是一只普通的麻雀。据他说,想把鸟训到这种程度,必须从幼鸟养起。冬天,他把鸟藏在棉袄袖子里,带进课堂。老师讲课,鸟在袖子里也憋不住,便叫,老师发现后,罚他去教室外门口站着。叶建民很佛性地在室外站了一节课,下课时老师厉声道:下次不许再把鸟带到学校!下次叶建民还是把鸟带进了学校,只是不再把鸟带进课堂,上课时把鸟偷偷寄存在学校的某个地方。

我去过叶建民家几次,他家与同村很多家一样,冬闲时也都做炮仗。记得他家院子里有一趟正房,还有一趟偏房。正房里住人,头上的一间用作擀制炮仗筒,其余工序则在偏房或院子里进行。手工制作炮仗有以下几个步骤:1、擀炮仗筒。做炮仗筒的主要材料是旧图书、旧报刊、旧课本、旧作业本。筒子最外面一层用牛皮纸,牛皮纸主要来源于废旧水泥包装袋。炮仗筒规格一般为直径1.5cm左右,长8cm的样子,根据规格事先将纸裁好。擀筒需要一个木制的专用擀筒工具,利用上下结构的一个切圆空隙,把纸张放进去通过搓捻成筒(如图3)。擀筒时筒中间要加根粗细适中、均匀光滑的竹签或铁签,擀制的松紧度凭经验掌握,太松成型不好,太紧签子取不出来。成筒后,纸口抹浆子粘住。另外,还要批量做一次包贴筒子上的红纸;2、浆顶。做炮仗跟做鞭不一样,必须浆顶。将炮仗筒立起,按照蜂窝矩阵靠拢排列,捆扎成盘,整盘为六边形,数量约200个左右,便于放置稳定与操作。然后用一个专用工具,类似粗齿锯条,将整盘炮仗筒顶面锯毛刮破一层,似连非连的碎纸屑以能够对内孔造成一定堵塞为原则,然后将加入浆糊的牛皮纸纸浆涂在顶部,与上面的纸屑混合黏连在一起,粘稠度不易稀,避免纸浆流入筒内。用平整木板进行整平拍实,顶上形成厚约三四毫米的一层封口的浆层,待半干不湿时,用锥子或牙签,在每只筒顶中心位置扎一个加引信的小孔,然后整体晒干备用。3、续引信、装药、封屁股。炮仗筒整盘平放,浆顶信孔朝上,从上向下逐一穿引信。引信是由一根引信折成的双引信,折处形成一个圆头,起到类似钉头的阻挡作用,在插入引信孔时不至全部落进筒内,外面留出的引信头长约5mm,头向侧面折一下。整盘炮仗筒全部续完引信后,轻轻翻转过来,屁股朝上,带引信的浆顶朝下,压住引信头,然后装药。先装三分之一烟花药,再装三分之二炸响药,顿实后,接下来是最后一道工序,封屁股。封屁股用半干的老坑泥塞紧,以榔头和平头铁钎逐个敲实,炮仗制作完成。

做炮仗,一个不可缺少却又十分危险的环节是炒药。配好的黑火药在使用前都要炒一下,去湿,否则引燃度不够敏感。这个过程须格外小心,烧火加热,靠人工控温实难掌握,温度高会引燃火药,温度低起不到祛湿效果。炒火药,锅不能盖盖,还要预防灶间的火星蹦进锅。炒火药一般选择在空院子或空房子里进行,如同虎口拔牙,刀尖嗜血。即便非常小心翼翼,每年叶璩村也总会出现一两次事故,比如谁谁家房子掀顶了,谁谁谁的眉毛、头发被轰没了。因黑火药本身爆炸力不是很猛烈,又不在封闭的容器里燃爆,提前也有防备,好在很少造成人员伤亡,但弄不好,严重了,也会引起火灾或被严重烧伤。

加工好的炮仗,整盘拿到集市上,可以掰开零卖。炮仗都是单个燃放,把引信抠开,露出引信火药。点燃引信后,会先引燃里面的烟花药,待跑远站定,回望看几秒钟烟花,静等那一声“砰”地爆响,这响声比啪啪啪的鞭有震撼力,放起来也有些许从容。按照老家的习俗,主要还是生活困难,那时过春节,只用两挂鞭,便彻底把年交代过去。我小时年三十晚上从来没吃过年夜饭,习俗好像没年夜饭,主要还是没得吃,只有年初一早上起个大早吃一顿饺子,然后拜年,吃饺子前放一挂鞭。其次是正月初五早上放挂鞭,名为“破五”。甚至正月十五也不过,年就这么过完了,重头戏是拜年和年后走亲串友。总之,除了一顿饺子,也没啥好吃的,多数年份也没新衣穿。老家当地不产鞭,临近春节去集市上买,卖鞭的都是外地过来的,鞭筒有带红纸的,也有不带红纸的,有包牛皮纸的,也有不包牛皮纸的。在老家的习俗里,鞭是过年必备的,炮仗也是春节期间孩子们不可缺少的。

由于鞭炮制造业的特殊性,后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火药应用,实施规范化行业管理,乡村加工作坊便被取缔,黑火药、手工制作鞭炮的时代,也便永远地走进了历史,成为童年里的永恒回忆。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