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长在冬干鸭屎泥上的水稻会“坐秋”?

在我国南方某些丘陵地带,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春天水稻插秧以后,秧苗老不返青,不长新根,不发棵,叶尖枯黄,生长停滞,远远望去,成片的稻苗就象被大火烧过的一样,一直要“坐”到秋天才生长,农民把这种现象叫做“坐秋”。这样的“坐秋”田,每亩一般只收一二百斤,而且耽误季节,只能种一季稻,甚至连续两三年都得不到好收成,所以当地农民有所谓“一年冬干,三年落空”的说法。

水稻为什么会“坐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农业科学工作者在湖南农村作了详细的调查,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有趣现象:在同样的地形部位,鸭屎泥“坐秋”,黄夹泥不“坐秋”;同是鸭屎泥,冬干的“坐秋”,冬天泡水的不“坐秋”;同样是冬干的鸭屎泥,插早稻的“坐秋”,插晚稻的不“坐秋”;同样都是插晚稻,在气温土温低时插的“坐秋”,在气温温高时插的不“坐秋”。

为什么冬干鸭屎泥会“坐秋”呢?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贫下中农有用鸡鸭粪、牛骨粉来治这种“病”的经验。把这种肥料一化验,问题就明白了,原来这些肥料都含有丰富的磷元素。那么“坐秋”是不是由于土壤缺磷而引起的呢?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农业科学工作者用过磷酸钙来做试验,每亩施30~40斤,就能增产稻谷150多斤,从此找到了水稻“坐秋”的原因。

为什么鸭屎泥冬干后土壤就缺磷呢?为什么“坐秋”的水稻在士温升高后会有所减轻呢?难道泡水和土温升高可以增加土壤的磷素吗?我们比较一下冬泡和冬干的鸭尿泥就会明白,冬泡过的田土质松软,泥浆多,泥团少;一经冬干,土壤就结成许多外面湿里面干的夹心泥团,犁不碎,耙不烂,泥浆都变成硬梆梆的泥骨头了,土壤里的磷素都包在泥骨头里面,稻根哪里还啃得动?水稻就只好挨饿了。

用什么办法可以把泥骨头里的磷素解放出来呢?农民用冬泡、提高土温、施猪粪、压山青(翻压绿肥)、多犁多耙等方法。经过试验,施猪粪、压山青效果最好,不但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还能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酥软不板结。

农业科学工作者通过实践,非但找到了鸭屎泥冬干“坐秋”的原因,而且研究出了“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标,绿肥治本,单季改双季,晚稻超早稻”等一套防治水稻“坐秋”,改良低产田的有效办法。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