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灿烂的明天
白炽灯还有潜力
新灯固然很好,那么老灯是否都不中用了呢?至少在不远的将来,还看不出有哪一类灯会被另一类灯淘汰掉。
新灯是在老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眼睛要往远处看,工作要从近处做。不少老灯还有顽强的生命力。缺点需要克服,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去改进提高,去帮助它们恢复青春。
白炽灯可算是电光源里的“老前辈”了,难道还有在它身上打主意的必要吗?
是的。不光要看到白炽灯的不足,也要看到它的长处:成本低,用不着附属设备,随开随关,使用方便……这不都是它的优点吗?如果它能克服寿命短、光效低、耗电多的短处,那还真是一种挺不错的灯哩!
很多电光源工作者致力于延长普通白炽灯的寿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办法是使灯丝更加结实耐用。
有人改进了白炽灯灯丝的热处理工艺,使灯丝富有弹性,不易脆断,把断丝现象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
有人在制备钨丝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诸如钛、锆之类的添加剂,结果显著降低钨在高温下的蒸发率,钨丝的形态和性能保持良好,灯泡的寿命自然也就延长了。
还有一些人在为提高白炽灯的发光效率而斗争。
要提高光效,就得提高灯丝的工作温度,这就要求选用熔点比钨更高的材料。
比如,有人正在研究用半导体材料作白炽灯的灯丝,一旦成功,有可能提高光效好几倍。
如果能够找到一种可耐六千度高温的灯丝材料,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将增加到比现在的荧光灯还高。
普通白炽灯已经是百岁“老人”了,特殊白炽灯——卤钨灯还是刚满二十岁的“青年”。为了延长卤钨灯的工作寿命,人们选用多种物质往泡壳里填充,想给点着的钨丝创造一种更理想的工作环境。
有人把四碘化二磷充入灯内,灯的寿命提高到普通白炽灯的两倍。
有人改变溴钨灯里的充气成份,灯的工作时间由三千三百小时延长到六千小时。
还有人把钾、钠、铷、锂、钙、铟、铊等金属的卤化物充进灯里,制成了一类特殊的卤钨灯。它们点燃以后,不只是灯丝发光,金属卤化物的金属蒸气也发光,结果是光效很高,寿命延长到两千小时以上。
各种白炽灯都有一个致命伤——靠白炽发光。发热越多,光效越低,电能利用越差。
热就是红外线,这部分红外线不能想法利用吗?
有人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他们正在研究一种荧光:粉,可以把红外线“改造”成为可见光。还有一些人设:想利用一种特制的涂层,它能让可见光通过,而把红外线反射回去加热灯丝,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当然罗,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新型的灯丝材料,它只是发出可见光,而不会或很少发出红外线,那就更好了,发光效率可以成倍甚至十倍地增长。
你看,谁说白炽灯没有前途呢?在可以预见的来来,它们还大有潜力可挖哩!
荧光灯的变革
低压和高压荧光灯在目前已经相当普及了。每到夜晚,在万家灯火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荧光灯发出的温柔可爱的白光。
不过,荧光灯发出白光可完全是荧光粉的功劳。四十年前没有荧光粉的时候,高、低压汞灯干脆是不能用来照明的。后来有了几种荧光粉,光色还是不够理想。直到现在,改进荧光灯的显色性能,仍然是很多人正在研究的课题。
在十九世纪末,人们就发现,自然界里绝大多数的彩色光都可以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这叫做三基色原理。近年来,人们根据这个原理,研制成了由红、绿、蓝三种荧光粉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三基色荧光粉,用它涂在灯管内,不仅显色性良好,而且光效也更高,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
简化荧光灯的附属设备,是改进荧光灯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有了镇流器等附属设备,复杂和笨重不算,还增加了故障多、价格高、发光效率低等毛病——这些都是很讨厌的。
近来用半导体作荧光灯的启动元件,不仅比原来的镇流器效率高,而且重暈轻,体积小。携带式的晶体管荧光灯,早已在为野外勘探、巡回医疗和边防值勤等流动性工作服务了。
当然,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荧光灯的无镇流器化,也就是干脆把镇流器去掉。这样的灯,现在也已经试制成功。
荧光灯是气体放电灯里的“老资格”。不过,关于延长荧光灯寿命问题的研究至今仍然十分活跃;人们都希望它能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延长荧光灯的寿命有很多途径:
可以从改善涂敷在电极上的电子粉下手,也可以走研制新的吸气剂的道路。事实证明,用锆铝合金作吸气剂,放到荧光灯里,消除灯管里的有害残余气体,可以使荧光灯的寿命延长一倍以上。
最近两年来,富有革新精神的电光源工作者又对荧光灯做了一次大手术:革去了荧光灯的两个电极,制成了高频无极放电灯。
无极电灯的模样完全变了,不呈管状,却像一只白炽灯泡泡壳内壁也涂敷荧光粉。它的耗电量比一般白炽灯少百分之七十,能够连续点燃十年而不烧毁,寿命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灯泡,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长寿灯泡”。长寿灯泡采用固体电子元件,代替一般荧光灯的启动器和镇流器。灯泡的底部结构是一个晶体管线路,给位于灯泡中心的电磁线圈供电。这就是说,这种没有灯丝电极的灯泡,是由泡壳、荧光粉层、高频电子组件和磁性线圈等四部分组成的。
放电管里没有电极,电子怎样在灯管里流动呢?
你已经知道了一般气体放电发光的道理:由阴极发射电子,电子与气体原子碰撞,使气体原子失去电子而电离,电离产生的大量电子继续向阳极流动,一直打到阳极上。在这个过程里,气体原子因受激发而发出光来。
如果电源是交流电,那么电灯两极的极性就会交智地变化,忽儿这头是阳极,忽儿这头是阴极。电子运动的方向也跟着不断地交替变化:忽儿奔向这一头,忽儿跑往那一端。
要是给灯的两端加上频率非常高的交流电又怎么样呢?这时,情况完全变了: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还没有来得及跑到阳极,极性就已经改变,电子于是马上往回跑,结果就在两极之间来回振荡;来回振荡的电子碰撞气体原子,使气体原子电离和发光。这叫做高频无极放电——电极发射和接收电子的功能已经被取消。
长寿灯泡里的电磁线圈就是一个高频线圈,通电后能产生高频磁场。正是在高频磁场的作用下,气体原子发生无极放电,长寿灯泡就亮了。
长寿灯泡的寿命在理论上是无限长;只要灯泡不打破,它就不会坏。但是,实际上仍然有限制,比如荧光粉就存在着一个老化的问题,所以这种灯泡还不能真正做到“长生不老”。
荧光灯需要继续改革,以便在照明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的荧光灯一定会更加先进,像白炽灯样小巧,光效更高,光色甚至比太阳光还要好哩!
让新灯更添异彩
六十年代诞生的钠灯可算是一种新灯了。它与汞灯是“兄弟”,发光原理一致,经常被人们放在一起比较和评论。
大功率的钠灯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今后倒是应该缩小它们的功率,简化附属设备,扩大式样品种,使它们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国外已经研制成了从七十瓦到四百瓦的各种小功率高压钠灯。七十瓦的高压钠灯不仅可用于公路照明>而且可用于室内照明;用它代替一百瓦的汞灯,功率消耗降低百分之二十四,光输出增加百分之六十,寿命长达一万一千小时。
高压钠灯的一个主要弱点是光色金黄,显色性比较差。今后它很可能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充分发挥它光效高的长处,为我们提供光效更高的光源,生产高强度放电灯;一个是宁可降低一点效率,着重改进它的光色,使它的用途更加多样。比方说,如果它的显色性能得到改进,那就可以用在探照灯中代替卤钨灯。
近来有人试制成功一种钪钠灯。钠灯里加进一点钪,增添了蓝紫色光的成份,金黄色光和蓝紫色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显色性更好的白光。
金属卤化物灯是年纪最轻的灯,优点很多,但是亟需“延年益寿”。
办法是抓住薄弱环节,从改进电极入手。
你看,这就是金属卤化物灯的电极:电极的根部和尖端温度不一样,存在着温度差,结果就形成了灯内的卤素循环:电极根部的游离卤素与作为电极的金属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卤化物,这种卤化物在电极尖端的高温区域分解,重新成为游离卤素和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沉积到电极尖端上,游离卤素却回到了电极根部,继续和电极金属作用,再次向电极的根部进攻。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卤素在这里又充当了“运输大队长”的角色,它不断地把作为电极的金属材料一点一点地由根部运到尖端。这样循环不息,电极的尖端越来越粗,而根部却越来越细,最后卤素把电极“咬断”,灯的寿命也就结束。卤素循环在卤钨灯里保护了灯丝,在这里却成了金属卤化物灯电极的“摧残者”。
应该制止卤素循环的破坏和捣乱。
有人这样做了。他们把电极材料改用熔点在二千二百度以上的高熔点合金制做,比如用碳化钽棒作电极,用钼箔封接,这样的电极就能抵抗卤素的侵蚀。一般的卤化物灯只能点燃一、二千小时,用新材料做电极的金属卤化物灯,可以点亮六千小时以上。
还有一些人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们设法改变金属卤化物灯里的工作环境。
有人往金属卤化物灯里充进适当数量的锡,锡能消除灯在点燃过程中产生的游离状态的碘,这样就使灯的寿命一下子提高到两万小时。
光效高和显色性好是金属卤化物灯的长处,它在这方面本来已经名列前茅。不过,事物的发展永无止境,百尺竿头,还需更迸一步。
有人给某些金属卤化物灯充进氩气和碘化硅,并在管壁涂上一层荧光粉。灯点燃以后,不只是金属蒸气发光,荧光粉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发光。这样一来,光效比过去提高了百分之十到三十五,显色性也比过去更好了。
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帮助老灯克服缺点,同时也使新灯更添异彩。将来的灯不仅又亮、又悦目、寿命又长,而且一定不会是室内摆设的一种累赘,而将成为美化我们生活的一种发光工艺品!
熠熠生辉的发光板
讲到新灯,应该向少年朋友介绍一位初生的场致发光灯。
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竞赛场地上,有一个发光的记分器引人注目,裁判员只要按动电钮,明亮而又清晰的绿色比分,就会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记分器为什么能发光?是用了一种新式的灯吗?
对了,新灯的名字叫场致发光灯。
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电光源可以分成两大类——白炽(热辐射)灯和气体放电灯。场致发光灯是第三类电光源。
场致发光又可以分成两种:本征场致发光和注入式场致发光。
说起来,本征场致发光早在一九三六年就已被发现了。办法很简单,把发光粉均匀地分布在绝缘介质里,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就会出现连续的发光。
与众不同,本征场致发光灯呈板状,与其把它叫做灯,不如称作“发光板”更确切。发光板的主体部分是两块薄板状的电极:一块是透明的,用电导玻璃制成,表面牢固地喷上一层氯化物;另一块是不透明的,但是有良好的反光性能,一般用很薄的表面镀有一层铝的钢片制做。两块薄板电极之间夹着发光粉和电介质的混合物:发光粉主要是纯度很高的硫化锌,加进一点铜、银或锰作激活剂,按一定的比例拌匀,在高温下焙烧而成,电介质又起胶粘剂的作用,常用的是某些合成树脂。
通电以后,灯的两极有了适当的电压,发光粉就会在电场的作用下熠熠生辉。
你可能很关心发光粉发光的颜色9那个记分器发出的光不是绿色的吗?绿色光怎么用来照明呢?
不要紧,只要改变发光粉的配比和使用不同的激活剂,就可以得到-系列从红到蓝的不同色彩的光。
本征场致发光灯的寿命长,耗电少,发光结构简
单,使用可靠方便,形状大小随便,这些都是它的长处。虽然由于亮度较小,目前还不能用作普通照明,但却是一种很好的显示光源。
仪器仪表和黑夜障碍物的指示,道路、桥梁、隧道的标志,地下室、电影院以至飞机、轮船、火车内部设施的夜间照明,都可以由亮度均匀清晰的本征场致发光灯来承担。发光板与别的一些元件相结合,还可以做成成像加强器,把弱光增强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利用直接扫描场致发光,研制大屏幕电视或者雷达的定位显示屏,看来很有发展前途。
为什么本征场致发光灯的亮度就是那么小呢?多给点电不就亮了吗?
场致发光灯的亮度是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的,但是增加到一定程度,亮度就不再提高了。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灯的亮度又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强,但有一个最高值,超过此值,亮度反而下降。总而言之,工作电压和频率过高,灯的亮度反而由亮变暗,甚至会在短时间内击穿电极,把灯损坏。
难怪本征场致发光灯常在低亮度或中亮度的情况下工作,发光效率不高,与普通白炽灯差不多。
这问题能不能解决呢?相信是能够解决的,不过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和毅力去探索。
再说注入式的场致发光灯,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发光二极管。
注入式场致发光灯的资格很老。五十五年前,有人在研究碳化硅晶体时,就发现它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发光。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才制成了这种“半导体灯”。
采用的半导体材料不同,发光的颜色也不一样:磷砷化镓发红光,碳化硅发蓝光,磷化镓能发红光黄光或绿光,等等。
半导体灯的用电很省,加上很低的电压就能发光,而亮度却相当高。有一种发光面直径等于零点四毫米的灯,在五毫安微弱的电流下,可以得到每平方米三百烛光的亮度。
需要的电流强度这么小,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可以通过电话线供电,这就使半导体灯很适合于在电池寿命十分重要的轻便设备中使用。
正因为半导体灯的体积十分小(通用的管座直径不过四点二毫米),响应速度快,能够很好地同集成电路相匹配,所以一些需要显示器件的精密仪器:数字化仪表和微型电子计算机、高速电子计算机等非常欢迎它。
寿命长是场致发光灯的普遍优点。注入式场致发光灯的平均寿命超过十万小时,按每周点亮四十小时计算,也可以使用五十年!把它和它的兄弟——本征场致发光灯,称为初生的“老寿星”,那是当之无愧,决不过分的。
目前,半导体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材料性能不过关,半导体灯发出的光还没有到达表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被消耗在“内反射”上了。这怎么能行呢?
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性能,降低光能在“内反射”上的损耗率——这就是放在有志于改进半导体灯的新光源探索者们面前的新任务。
你注意没有?场致发光灯直接把电能变成光能,使固体材料发光,是与白炽灯和气体放电灯完全不同的新光源。尽管目前由于发光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暂时还不能用作普通照明,但是它们的优点很多,潜力很大,已经在许多方面发挥了作用。
场致发光灯是电光源中的新秀,将来一定会得到蓬勃的发展。请想想吧,将来房间里只要在天花板或者墙壁上安装几粒不显眼的半导体灯,就能把整个房间照得像白昼一样明亮,那该多美哪!
崭新的冷光源
前面已经讲到过热光和冷光。
我们平常看到的发光现象都是热光,只有生物发光才是真正的冷光——发光生物只顾发光,热是一点也不肯给的。
我们是否也能找到一种不发热的冷光来照明呢?
如果只有生物才能产生冷光,那就不好办了。幸亏事实不是这样。人们发现,有些化合物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也能发出冷光,这叫做化学发光。
许多灯不是可以用作光化学反应的光源吗?灯光照到化合物上,化合物吸收了能量,就能发生化学反应,这叫做光化学反应。化学发光正好与此相反,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把化学能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事实上,生物发光也是一种化学发光,它主要是靠发光器内特种细胞里含有的一种发光物质——萤光素,在另一种物质萤光酶的作用下,与氧化合而发出光来。有人把干燥后的海萤磨成粉末,涂在手掌上,加水稍微濡湿,在暗处就能看到手掌上一片柔和美丽的萤光。
发光本质一致,发光效率却大不一样。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萤火虫的发光效率接近百分之百,而一般化学发光,却只能把百分之十到万分之一的化学能变成光能。这怎么能行呢?
通过不断的探索有了结果。近十几年来,有人从几百种化学发光物质中找到了一些能发出比较亮的光的物质,比如鲁米诺、光泽精、洛粉碱等等,发青白色或带绿的青白色光。
已经得到实际应用的一种化学发光物质,是由草酸酯和过氧化氢以及荧光体组成的化学发光体系,叫做草酸酯体系。草酸酯体系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给了荧光体,使荧光体从稳定的低能态激发到高能态,当它从高能态自发地回落到原来的低能态时,就发出一定波长的光来。
用草酸酯体系制成的化学发光灯,简单极了,就是两个盛放不同液体的容器,容器做成什么样,灯具也就是什么样。“点灯”的时候,两种液体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就能发出光来。荧光体的结构不同,发出冷光的颜色也不一样。这样一来,无论是灯具的式样大小,还是灯光的色彩,就都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选择。
从应用的观点来看,化学发光灯的发光强度和持续时间有限,用作普通照明有困难,但是它仍然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地方。
化学发光灯发的是冷光,几乎不产生热量,在易燃易爆物质的环境(煤矿、油井、油库等)里使用很安全,是一种理想的没有火焰的光源。
化学发光灯不需要电源,不需要氧气,可以减少使用上的限制,可以像萤火虫那样随身携带。做成钢笔形状的化学发光灯,是指挥员在战场上夜间查看地图的照明工具。
化学发光灯不怕风吹雨淋,不怕震动摇晃,又能改变光色,甚至可以用到水里,所以受到水下、野外、机场等处作业人员的欢迎。潜水员在海底作业时,用化学发光灯照明最方便。把化学发光灯用到渔业生产上,可以根据需要做成不同的形状,可以随同渔具直接放到水里,可以调节得到不同的光色。有了这样绝妙的诱鱼灯,就能更好地保证渔业得丰收。
化学发光,前途无量!
从古到今,灯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走过了不寻常的路程。
在古代,灯的发展是缓慢的;在近代,灯的前进也很艰难。只有到了现代,照明技术才有惊人的发展,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培育出了朵朵新灯之花。
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照明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着旧灯,创造着新灯。新灯不会从天外飞来,也不会突然自平地崛起。新灯是由旧灯脱胎而来的,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许许多多电光源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
老灯在焕发青春,新灯更增添异彩,萌芽初生的照明设备正苗壮成长,迅速成材。回顾灯的过去,看看灯的现在,就能推知照明技术的未来。
那么,未来的灯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不消说,未来的灯一定会比现在的灯好得多,一定会出现许多我们现在连想都没有想到的灯,为我们高水平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并且有力地美化我们的文明生活。
也许,将来的灯同我们现代的灯根本不一样。未来的灯,会不会也是一个月亮——人造的月亮,让很多很多的人来共享这盏人造“天灯”的光明呢?有人已经提出了这种设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设想已经有可能变成现实。
比方说,在离地三万六千公里的赤道圆形轨道上,发射一个巨大的反光镜,与地球同步,把太阳光反射到地面上,这就成了一个固定的人造“天灯”。
发射和安装这种人造“天灯”当然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认真一想,这还是很合算的,因为这样的人造月亮可以保证百分之百的“全月”,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能和照明电网所需要的大量金属,还可以成倍地加速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这样一来,使用几十年后就可以全部回收所花的资金。
事实上,不用想得很远,待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之时,我们的灯就一定会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变得更加光华夺目,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