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华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搏斗中,求得生存与壮大,并培育了一种天然的、浓郁的崇尚玉器的优秀传统。在这一高尚而典雅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历代治玉业经久不衰,持续高涨,碾琢了难以计数的精美玉器,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
在我国古代玉器诞生与成长的全部历程中,均涉及到历朝的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以及对清玩的鉴赏收藏等诸多观念意识风尚习俗及其社会实践。“六瑞”、“六器”的形成与推广,佩饰组合的完善与变化,及“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就是这一历史的生动写照。这些学说与史实均不同程度的被著录于经史典籍及稗史杂记之中。这足以说明: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观念意识及其社会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而,我国历代文人在古玉诠释上极其重视“首德次符”的原则,且贯穿于著录之首尾。
自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古代玉器外流,也引起了外国学者和藏家的关注。他们应用矿物学方法对清代“帝王玉”进行了检验,首次揭示了和田玉和翡翠的化学成分、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内涵与特征及其科学结论。这弥补了我国古玉研究所采取的传统的考据方法之不足。至本世纪初,上述的西方新观点已传播到我国。20世纪30年代我国第-代考古学者对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器进行了检验和研究,其撰述已公诸于世特别是解放以后,相继发现了从原始社会到汉代的大量的“敛葬玉”,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开拓了人们的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发聋振睛,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从实验考古学,地质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工艺学、美学以及文物学等角度、各自开展了调查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