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植物-寄生植物

在植物这个庞大“家族”中,大多数成员都是“安分守己”的,在复杂的大自然环境中,无声无息地靠自力谋生。它们用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用茎、叶表面吸收二氧化碳气,凭借阳光在自己“秘的工厂”–叶绿素里,制造有机物,这在植物生理学中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贮存在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根、茎、叶中。这些贮藏物质是植物生存的“食物”,也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广义地讲,就是绿色植物养活了整个生物世界,这是绿色植物的伟大功绩。

可是,在植物的“家族”中,还有一些“不务正业”的分子,它们不是“安分守己”地生活,而是象寄生虫–样过日子。象菟丝子、列当、野菰、大王花、桑寄生、槲寄生、柳阎王,都属这一类。它们专门寄生或半寄生在其他植物上生活,这种植物便是寄生植物。

“偷嘴吃”的菟丝子

在夏天,你会发现路旁的杂草上,或田间的大豆上,缠绕着一种金黄色的丝状物。说它是植物吧?它却没有一片绿叶,也找不到它的根。说它不是植物吧?它却会生长、会开花结果,所以,还应该承认它是植物,它就是菟丝子。

菟丝子既然是植物,有没有根?它又是怎样吸收水分和养料呢?

你只要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它的秘密的。春天,它的种子发芽,也生根,最初长出来的苗苗,主要依靠种子里的营养物质生活。茎也稍发绿,就是说它有少量的叶绿素,也能制造一点点养分。等它找到了寄主,只要能在大豆或杂草上缠上一两圈,它的根便死亡,从此也就全靠寄生生活。

农民很了解菟丝子,也最恨它,给它编了个顺口溜:“从小象根针,长大缠豆身,吸了别个血,养了白家身。”菟丝子吸别个的“血”,还是很有诀窍的。它的茎细长,可达1米多,并且有分枝。茎上长了很多吸盘,好象嘴巴,可以伸进大豆茎的皮下“偷嘴吃”。况且每10厘米的一段茎上都有吸盘,都可以单独成活,蔓延很快。经菟丝子缠绕的大豆,由于营养被窃取,便慢慢枯萎了。菟丝子危害严重时,可以造成大豆颗粒不收,它是农作物的大敌之一。菟丝子在夏秋开花,花白色,花冠象个小小的钟,有五个小裂片。每一朵花可以结黑色的细小种子2~4粒,一株苑丝子一年可结籽2000~3000粒。它的种子在土壤中保存四、五年,还可以发芽,甚是讨厌。不过,它百害还有一利,它的种子是一种药材,可以补肝肾、益精髓。

菟丝子分布很广,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西、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它的“营地”在世界上广布于亚洲和澳洲。

消灭菟丝子,是农民的愿望,他们想出许多办法对付它,如进行作物调茬轮作、选种检疫、用药剂杀灭,或用煤油喷酒等,这些措施都能消减它对农业的危害。

“懒”得出奇的大王花


在热带南洋群岛的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生长着一种著名的植物,名字叫罗佛列夏。罗佛列夏的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因为世界上再没有比它更大的花了。在印度尼西亚生长着一种硕鲔蒻,它有马蹄形的佛焰苞,佛焰苞大而美丽,高达2.1米,宽达1.5米,曾经有人误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实际上它不是一朵花,佛焰苞是个大苞叶,它的里面包裹着一个又粗又长的肉质花序,其上生着许多花。而罗佛列夏是一朵花,它的直径可达1.4米,这是很可观的。

在世界上最小的花,要算池塘里的浮萍花,它的直径仅有半毫米,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看得清楚。而罗佛列夏的花要比浮萍的花大1400多倍!拿我们常见的桃花来比,罗佛列夏的花足比它大60~70倍。就重量而言,也够惊人的,一般的重数十斤,一朵最大的花竟然重达116斤,即使一个男子也很难拿它起来。因为它是花中的“冠军”,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它大王花。
大王花有五个花瓣,每个花瓣直径也有30~40厘米长,约20厘米厚,红色的花瓣上满布着许多黄白色斑点。花的中央,有一个直径盈尺的大盘,边缘高起,形似脸盆,中间生着花蕊和花蜜。花蕊约高30厘米,比我们用的筷子还要长呢!

不幸的是,大王花却很臭。当大王花开放的时候散发着一种令人作呕的强烈臭味,而且花的颜色也如腐肉,苍蝇和甲虫聚集其上,给观察者一种极其讨厌的感觉。

不仅如此,大王花还“懒”得出奇。它的整个植物体,就是这一朵花,不长枝、也不长叶,其他的部分都“懒”于生长了。自家不设炉灶,只好去掠夺别家的食物,大王花就类似这种不劳而食的懒人。它寄生在和葡萄是近亲的一种藤本植物的根上,窃取养料,营养自己,过着寄生的生活,所以说它是寄生植物。大王花的花蕾起初并不大,比胡桃还要小些,但是长得非常快,不久就象颗大白菜了。到花盛开时,只开1~2日便调谢了,连花也“”地长时间开。它不会自花传粉,只好以奇臭招来苍蝇和甲虫,帮它授粉,然后“恩赐”一些蜜汁给它们吃;它自己不会散布种子,常常把种子粘在大象的脚上,给它带到别处去,安家落户,繁衍子孙。大王花真是个头号大“懒蛋”

这种生长在热带森林中的花,又大、又臭、又“懒”的特点,是它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形成的,不是它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也会取得人们的谅解。但是,有一件与它有关的事是不可谅解的。世界上第一次记载大王花的约节菲·阿尔诺尔特,为它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位勇敢的自然科学家在热带沼泽森林中发现了大王花,并耐心地观察了几天,作了记载,然而密林中的不良的气候损害了他的健康,两周后便得黄热病死去了,实在遗憾。

“楼”上的“食客”–槲寄生

科学工作者在伏牛山里作植物调查时,遇见过一件有趣的事。那里的农民介绍说,他们那里有棵“神树”,能长两种枝叶,到了冬天,它的大多数叶子都落了,却还有些枝叶长绿不调。在旧社会有人迷信,认为有“神灵”在树,给它烧香叩头,有人还采“神树’枝治病,竟有的病治好了,越传越神乎了。解放后,人们不迷信了,但是,这种“神树”在一些地方还是个不解之谜。

经过词查了解,原来那棵大树,是山毛榉科的槲树,群众叫它大叶青岗或橡壳树。树上那常绿不凋的枝叶,却是另一种植物,叫槲寄生。它是一种寄生植物,生得十分绝妙,它不长在土地上,偏爱长在槲树上,也能长在朴树、榆树、栎树、杨柳树上。槲寄生把根仲进寄主植物的皮层,吸收养料,以葆自己四季长青。到了冬季,树落了叶,可是寄生不落叶,还是青枝绿叶。哪知它是拿人家的养料装自己的光!给它打个比喻:寄生好象寄居在别家楼上的“食客”,自己不劳动,请吃坐穿,依靠楼下的主人供给它水、“米”、“菜”、“油”,只须自己做饭吃就可以了。因为槲寄生有叶绿素,吸收寄主的养料,自己进行光合作用也制造一些“食物”所以植物学上称它为半寄生植物,这是够公平的了。槲寄生是一种木本植物,高30~60厘米,枝丛生有分枝,茎分节,节上又分叉。叶披针形,成对生于枝端,革质肥厚,表面光亮,长3~6厘米。每年4~5月开花,花生于枝叉或枝端,钟形没有柄,黄绿色,有4个裂片。9月结出半透明的橙黄色浆果其直径8毫米。

很有趣的是,槲寄生的果汁粘稠,粘着力很大。一般鸟都爱吃它的果实,口大的鸟,容易把它的果实一口吞下,而后经过消化,往往把种子随类便排到其他树上。有的鸟口小,吞不下它的果实,又粘嘴,便在树皮上磨蹭,常把种子粘着到其他树皮上,这样便使它又滋生繁殖了。

槲寄生分布很广,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江苏等地都有,日本、朝鲜也有分布。和槲寄生同属的“姐妹”植物,大约还有30种,广布于欧、亚、非、澳四洲。槲寄生是一种药材,能补肝肾、除风湿、强筋骨治冻疮、止咳、安胎下乳,还有强心和降血压的作用。难怪有人迷信“神树”能治病,其实是槲寄生的药效,哪里会有“神灵”呢?

槲寄生在外国,还有人专门培植它,把它当作插瓶花,在圣诞节到来时特意拿到市场上出售。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