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
月饼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呢?传说在唐代。但据有关资料介绍,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经有了带馅食品。在前蜀(十国)杜光庭《仙传拾遗》中有“开元中秋月,明皇于宫中玩月……”的记载。及至北宋时期,诗人苏东坡有吟诵“小饼”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和饴正是当今姑苏月饼的基本特点,诗人以饼喻月,把“月”和“饼”联系起来了。明朝时,“月饼”一词已经有确切的记载。清光绪年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的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说明那时月饼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精湛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花色日益繁多。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等邦式的月饼,在外观、口感、味道上各具有独特的风格。
苏式月饼:饼皮为酥皮,是以面粉、油、糖、饴糖为原料,分别配制成水调面团和油酥面团后,互相夹叠而成,酥皮层次清晰,入口松酥肥润,油而不腻。馅料大多使用桃仁、瓜子仁、松仁等果料和板油丁,并辅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品种有百果、玫瑰、豆沙、枣泥、椒盐等多种。
广式月饼:饼皮是以面粉、油、糖、饴糖等调制成的糖浆皮。其特点是皮薄馅大,果料多。一般以馅心成分定名。如用榄仁、瓜仁、杏仁、芝麻仁、核桃仁做的五仁咸肉月、五仁甜肉月是广东月饼中的传统产品,五仁分布均匀,口味甘香。有用著名的副食品作馅料的凤凰烧鸡月、腊肠叉烧月、金华火腿月等。
京式月饼:代表品种为提浆月饼和红白月饼。提浆月饼的皮面是用化制的糖浆合成的,化浆的目的一是提取糖分的杂质,一是使糖分转化。提浆即由此得名。馅料主要含冰糖、青红丝、玫瑰、青梅等。这种月饼结构紧密,表面油润细腻,松软适口,耐贮存。
红白月饼,又名丰收饼,皮有红白之分。用素油开水烫面,烤熟后皮色较深,为红月饼,馅中多用桃仁、瓜仁、冰糖、青红丝、桂花等。白月饼的皮是用猪油、凉水合面,烤熟后皮色较白,为白月饼,馅料与红月饼相同。
此外还有宁式月饼,其代表品种有火腿月饼和苔菜月饼,特点是酥皮较硬,不易破碎,具有地方风味。潮式月饼,馅料多使用冬瓜条,并以重用白肉膘和猪油著称,带有浓郁的葱香味。
除了上述的传统产品外,各地又多采用当地盛产的辅料,增加新的花色。如1981年商业系统评选的优质产品哈尔滨老鼎丰月饼,就有加蜜精制的品种,并且打破了月饼自古一个圆的传统,生产了方形、梅花、三角、八角、长方等50套200多个花样的月饼。近几年来蜂蜜增产,不少地方都在月饼中添加部分蜂蜜。北京稻香村和一些地方的食品厂,都有蜜馅月饼等应市。今年节日的月饼市场,将更加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