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生
首都北海公园主要名胜古迹白塔,位于琼华岛的中心。琼华岛是金代大定十九年(公元一一七九年),用挖湖的泥土堆积而成。在岛上建了广寒殿等许多建筑物。山高三十二米八,周长九百七十三米。元世祖忽必烈,曾将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大兴土木,在山顶重修广寒殿,作为朝会之所。广寒殿东西宽一百二十尺,深六十二尺,高五十尺,建筑庞大,奢华无比。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应喇嘛恼木汉所请,在广寒殿旧址建造藏式白塔,又改名为白塔山。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和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塔因地震塌毁,先后进行了两次重修。据记载,“清雍正重修白塔时,耗费金钱达五万二千有奇”。
白塔高三十五米九。塔基为白石须弥座,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是圆形塔肚。其上部叫相轮,顶部覆以铜质镀金宝盖,分称天盘、地盘、日、月、火焰。地盘下四周悬挂铜铃。塔肚中部
(南面)为红地黄字组成的藏文图案。塔内藏有喇嘛经文和衣钵。塔前有一座上圆下方的琉璃小殿,叫做“善音殿”。塔的四周为汉白玉石栏环绕。
清王朝建塔,除含宗教意义之外,还有军事上的用意。清帝在这里安放信炮,驻守亲兵,可居高临下,瞭望全城。一旦有警,就立即由这里发出信号,白天升旗,夜间悬灯,随时集合八旗军队。清乾隆时《塔山南石记》碑文中的“畏民岩”、“防急变”之词,就赤裸裸地道出了封建王朝设信炮、驻亲兵、镇压人民的反动目的。白塔是封建皇帝镇压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对白塔进行了两次修缮。一九七六年地震,白塔相轮顶部被震毁,再次进行了重修。修缮后的白塔,高高耸立在琼岛山巅。当人们登上琼华岛,站在白塔下的石台上,环视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市容时,都会感到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