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镜

—-1508年意大利达尔卡罗兄弟发明

要说镜子,现在家家都有。百货商店里的镜子,圆的、方的、挂式的、座式的,大大小小,品种齐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有的公园里,还特意装了许多哈哈镜,常以变了形态的影子,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镜子的发明,最初大概应该归功于我们的祖先—-原始人。那时,他们跑到明静的湖边,匍匐在地,低头去喝水、洗脸,同时也在镜面似的湖水中观看自己的容貌,尽情地欣赏和领略这大自然所赋予的恩赐,这也许就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大镜子”。

天然的大镜子固然美好,可是既不能携带,又不能搬迁,实在太不方便了。于是,人们就想方设法地进行创造。

青铜镜

原始公社中期,人们已用制成的各种形式的石器或陶器来盛水或照面。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埃及和亚洲西部一带的人民,已经掌握了铜锡合金的生产技术,埃及人能把青锏的板打磨光亮当整容的镜子使用。

据说公元前五到三世纪,在我国战国和秦王朝的时候,我国的劳动人民也能制造青铜镜,工艺较高,生产的青铜镜极为优良。

我们祖先制造的青铜镜,镜面略凸,打磨得光亮,现形清晰、逼真。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都是靠这种青铜镜来化装的。我国在汉朝时,铜镜的生产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透光镜”。这种镜子当阳光照到镜面上时,镜背面的花纹能反射到壁幕上。十九世纪以后,国外一些科学家对其中的原理曾进行过多次探讨,但都感到困惑不解。

我国的铜镜,最早是在汉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东和欧洲,又通过朝贡的回赠而传到了邻国和日本。它在当时的世界上,很负盛名。

十六世纪意大利人发明玻璃镜子后,直到十七世纪玻璃镜子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其实,当时的生产技术很简单,只不过是使用水银和锡的合金而制成的。可就当时的科学技术来看,这的确也算得上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

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的提高,十九世纪又有人发明了“镀银法”,再次改进生产技术。所谓的镀银法,并不是靠电镀把银镀到玻璃上,而是利用一种化学反应,叫做“银镜反应”而完成的一种新工艺。玻璃镜子的生产又次大提高,大普及。

玻璃镜子的改进也是经过漫长道路而完成的,其所以能如此物美价廉而被广泛使用,首先应感谢那些辛勤劳动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发明家。

穆拉洛小岛

这是四百多年前的事情。

一个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里,在距离意大利闻名于世的威尼斯城不远的地方,从一个叫做穆拉洛的小岛边,驶出了一只小木船。木桨轻荡水面,轻啊,轻得几乎没有一点声响;夜深人静,静啊,静得一切都进入了梦乡。小小木船,越划越远……

这叶扁舟悄悄驶到法国驻威尼斯的大使馆的围墙外,一个瘦高的中年男子从小船中伸出头来,朝四处张望了一会,在肯定了无人跟踪后,便迅速跳上岸去,钻进了虚掩着的大使馆后门。这个中年男子是谁呢?原来他是穆拉洛岛上一家小杂货店的主人。法国大使在密室里接见了他,和他谈了好一会。

不久,岛上的官员慌忙派出大批人马,四处搜查,声称走失了三名玻璃匠。小岛上闹得翻天覆地,逃犯并没有被捕获。日久了,人们也逐渐把这件事忘掉了。

这究竞是怎么一回事呢?

秘密生产和技术秘密

七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逐渐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意大利的玻璃工业格外发达,特别是威尼斯城出产的玻璃尤为驰名世界。

一二九一年,意大利政府借口保护玻璃生产的安全,强令全国的所有玻璃工匠全部集中在穆拉洛岛从事生产。

玻璃工厂必须使用大量的燃料去熔化原料,肯定会发生意外的火灾,但毕竟还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完全没有把全部玻璃工匠集中生产的必要。从这里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意大利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垄断玻璃工业的生产,封锁玻璃生产的技术秘密,防止他人盗窃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意大利政府给予迁入岛上的工匠们以极优厚的待遇,高工薪、好供应,甚至高价鼓励他们的发明创造。但有一个规定,任何人不许外走,更不许与他处人接触。他们严禁工人自由出入,还颁布了一条法令:“凡泄露玻璃镜子生产技术的秘密者,或偷带一小块玻璃镜子的,都要处以死刑,并株连九族。”

人力集中,技术大汇合,穆拉洛小岛上的玻璃生产技术迅速提高。一三一七年,他们首创了平板玻璃,一五O八年,达尔卡罗兄弟又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子。

这种镜子是制镜工人把水银倒在制成的锡箔镜上,水银能够慢慢地溶解锡,同时也就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锡与水银的合金(锡汞齐)。锡汞齐比锡箔层致密,反光能力强。威尼斯镜子通称水银镜,它实际上开创了用化学方法制镜的新纪元。

用新技术生产的镀银镜子,闻名全球,畅销各国,当然价格也是惊人的了。稀少而价昂的珍品,正是豪门贵族们的捕猎日标。玻璃镜子的制造技术,默默中形成了国际间的无声窃秘的斗争。

价值十五万法郎

法国王后德美第西斯结婚的时候,意大利国王送给她一面玻璃镜子做礼品。这是一面小小的镜子,甚至可以说小得可怜!可在那时,它却是价值连城,据说可值十五万法郎。

王后非常喜爱自己的这面镜子,这也是法国当时唯一的一面镜子。

王后常用这面小镜子来炫耀自己的富有和尊贵。于是,在法国的贵族中也都仿效王后,千方百计地为弄到一块玻璃镜子而奋斗。

为此,谋取高利的威尼斯商人,把玻璃镜子大量运入法国。从王后到贵族,又从贵族到老百姓,爱好镜子竞成为法国的一时风气。人们用镜子装饰礼服、马车、桌、椅、柜橱………

法国的大量法郎流水似的倾入威尼斯商人的钱袋,这对法国来说,可谓十分严重的大事件了。

为了挽救法国的经济危机,国王召集了大臣,共同商讨对策。

一位大臣说:
“陛下为了防止金钱大量外流,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创办镜子工厂:”
国王摇头说:
“是呀,我们不懂技术怎么办?”问题是提出来了,答案可不好解决。会场上一片沉寂……
一位年纪较老的大臣走到国王面前,伏在国王的耳边轻轻地叨咕了几句,只见国王的脸色突然开朗起来,两眼也放出了光芒。
“哈哈,哈哈哈!”

大臣们都被蒙在鼓里,谁知道国王在打什么主意。这次会议就在国王的笑声中结束了。

几个月后,法国当真有了一座生产玻璃镜子的工厂,大量的玻璃镜子源源不断地从工厂生产出来,从此,法国不再受威尼斯商人们的勒索了。

法国制造的镜子式样,比威尼斯的更加美观精巧,新颖大方。它们迅速成为凡尔赛宫、芳丹白露宫、卢浮宫和贵族府第的时髦装饰品。住在深宫和朱门里的贵妇人们,站在法国制的威尼斯式镜子面前涂脂抹粉,但有谁想到,那是威尼斯工人和法国工人用血汗涂亮的镜面啊!

真相大白

几年后,这个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原来在那次国王召集的会议上,那位大臣给国王出了个主意说:
“要掌握生产技术,最好又最容易的办法是,从穆拉洛弄一个镜子工匠来。”

国王马上心领神会。为了绝对保密起见,他派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大臣,口谕法国驻意大利的大使:要千方百计、不惜代价地从穆拉洛岛偷渡来一个镜子工匠回国,为皇帝陛下开创威尼斯式制镜工场。

法国驻意大利的大使,又把这项秘密工作安排给了他的亲信。

“万能的金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技术间谍通过秘密渠道,终于用大量的金钱,买通了该岛上的那个小杂货店的主人。

两个星期后一个月黑的深夜,一只小木船偷偷地驶抵穆拉洛岛的礁石丛中,有三个工人摸索着跳进了船舱。这时,被大使接见过的那个小杂货店的主人“噔”的一声跳上了岸,捎着满满一袋罗马银币回家去了。小船稍稍晃荡了几下,在几只木桨的划动下,载着三个“新生”的威尼斯工匠,急向那遥远的彼岸驶去,就这样,连同镜子的秘密被运回了法国。

严加防范的意大利当局,虽然用种种高压手段将制镜技术的秘密控制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但最终还是没有能遏止住技术失密的发生,明明知道法国偷了他们的技术,但是拿不到任何证据,也只好自认倒霉,甘吃“哑巴亏”了。

曲折的道路

现在,威尼斯式镜子已进入了博物馆。我们日常用的镜子,那铿光发亮的镀层是金属银,所以一般都通称“银镜”。

然而,银镜的生产也是历经了坎坷而曲折的道路。起初所制的镀层很不均匀,灰一块,亮一块,根本就不能作为商品。如果用这种镜子照面,里面出现的许多小人人会同时举手踢脚,挤眉弄眼,真叫人啼笑皆非。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研究才发现,原来是玻璃面没有洗干净。因为玻璃面上如果附有一点点污渍或灰尘,那么银就镀不上或者镀不牢。

一般都是用碱水洗玻璃,可是洗后效果虽好了些,但还是会出现隐隐约约的斑块。后来,德国一位化学家发明了一种能使镀层均匀而牢固的方法:在洗干净了的玻璃上,加涂一层万分之一的氯化亚锡水溶液,然后照旧进行镀银工序。这样生产出的银镜,深受人们的欢迎。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制镜生产也不例外。

现在人们发现,纯铝的反光本领更强,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玻璃镜—-铝镜。

另外,铟的反光本领是目前所知的金属中最强的一种,所以也有人在研制铟镀层。但由于铟的产量极少,制造成本太高,因此目前还不能实现商品化。但可以肯定,比现在更为明亮的镜子今后一定会出现!


©lalalla,© 1999-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42134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13896